欧博abg【我在南大教AI】以人为本,智领未来:人智交互与用户体验本科生课程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素养课
课程名:人智交互与用户体验
课程号:07000760
开课院系:信息管理学院
教师团队:柯青 教授、赵宇翔 教授、庾海媛 高级工程师
学分:2
课程时长:共12周
所属类别:南京大学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X层次人工智能素养课模块三“交叉类——AI for X”课程
智能心,欧博abg人文情当下,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未来是当下引人深思的重要课题。1940年,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是对人智关系思考的萌芽,2018年提出的“人本人工智能”理念,代表了对人智关系的理解在复杂的社会现实背景下的深刻变迁,它不仅追求促进人工智能的科学技术进步,更要求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目标纳入发展框架,为人工智能时代融入人文关怀的精神底色。
2025年春季学期“⼈智交互与用户体验”课程首次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在⼈数限定的情况下,近20
来自信息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商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不同文理院系的同学,以及数位来自台湾省的交流学生,共同参与了课程学习。课程以“专题研讨+实验实践+课堂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授课,内容涵盖了人智交互与用户体验的主题背景、概念理论、应用场景、研究案例、实践操作等模块。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建立“以⼈为本”的人工智能设计思维,通过AI技术与应用场景的融合,以“需求洞察为锚、伦理关怀为尺、体验升维为翼”,在社会真实场景中构建有温度的“⼈机共生”生态。
多维教学,提质增效专题研讨:专题研讨帮助学生掌握人智交互与用户体验的代表性理论和新兴技术。学生学习了如智能体相关理论、多模态用户体验、元宇宙与数字人、情感交互、AI可解释性,及人智交互中的协作与竞争、AI赋能人文社科、AI可信度、用户体验设计思路等研究主题。授课教师结合自身从事人智交互项目研究的经验,采用“理论学习+研究案例学习讨论+应用场景实际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领域前沿选题、研究方法、应用案例、设计工具等,增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
实操训练:课程还注重通过实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堂上开展的实操训练包括体验并动手设计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 Agent、学习使用Unity软件设计简单VR场景、了解虚拟数字人的设计等。学生了解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 Agent的基本设计原理,并开展创意动手设计,体验人智交互的设计过程。通过UNITY的VR设计学习了解面向对象的虚拟现实场景基本设计思路。通过虚拟数字人设计了解了近年新兴技术的设计方法。
图 课程实践安排:AI Agent设计
图 课程学生设计AI Agent时的思路关键词(结合学生提交作业内容、经过deepseek提炼总结而成)
图 课程学生设计AI Agent时遇到的困难关键词总结(结合学生提交作业内容、经过deepseek提炼总结而成)
图 学生动手制作的旅游规划类AI Agent对话示例
图 学生动手制作的知识整理类AI Agent对话示例
图 学习使用Unity设计VR
实验教学:在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还走入信息管理学院人机交互实验室中进行实验课学习,将课堂搬到了实验室,手把手的尝试开展实验研究的流程。助手带领同学们深度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学生使用HTC-Vive port头戴式设备和Microsoft Hololens(AR眼镜)等设备深入而具象的体验智能场景下交互的沉浸感。
图 教师帮助学生佩戴VR头戴设备
图 学生体验VR设备
课堂辩论: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当前的人智关系,辩证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双刃剑效应,课程精心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辩论赛。辩题为“未来时代,人工智能是我们人类的新助手还是替代者”,来自信息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商学院的六位同学组成正反方,事先得到南京大学校辩论队成员的精心辅导。课堂上,经过开门见山、纵深推进、烽烟四起、一锤定音四个环节35分钟的激烈辩论,角逐出最佳辩方和最佳辩手。
图 介绍辩论赛赛程和规则
图 特邀校辩论队成员赛前为选手培训、担任辩论赛主席
图 正反方选手展开激烈交锋
图 辩论赛上正方选手陈词
图 辩论赛上反方选手陈词
场景设计比赛:为培养学生敏锐洞察人智交互场景并从中发掘研究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展示初步的研究设计场景。共三组同学参与本次场景设计比赛,分别作重复博弈游戏下的人机交互设计、AI语言家教互动场景、减脂应用的持续使用的汇报,三位教师分别从研究选题、方法应用、可扩展的视角以及研究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简要点评。
该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了其表达能力,促进了研究能力的提升。
图 为辩论赛、场景设计赛的优胜选手设计的奖状
图 为优胜选手(辩论赛)颁发奖品、奖状